清心真言

忍耐和生活的目的

現在我們回到先知穆薩和黑祖爾的故事上。他們渡過了河,遇到了一個孩子,黑祖爾故意殺了那個孩子,穆薩聖人不解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幹?那孩子是無辜的啊,可是他竟然殺了他。黑祖爾告訴穆薩,這個孩子的父母是有正信的人,而那個孩子長大成人後,將是一個逆主者,對其父母的信仰造成危害,他會強迫父母不信仰安拉,所以安拉命令他殺死那個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死了時,做父母的當然十分難過。可是安拉又給這對夫婦賜予了一個有正信的、更好的孩子。這孩子十分孝敬父母,善待他們。直到復活日,他們站在安拉的御前,接受審判時,安拉會給他們取走孩子生命的理由,他們最終會明白此道理,會感贊安拉的。

這就是生活的本質。有些事,從其外表看,對人們似乎是不利的、消極的,有些事似乎是障礙,我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身上?但我們必須把這些所謂的問題與障礙一定要拋在一邊。

我們一定要堅信這些問題與障礙是來自安拉的,在這些問題和障礙中最終會有美好的結果,不管我們是否能看見這種結果。然後我們盡力去消除我們能夠解決的障礙與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問題與障礙的本質,然後我們採取第二步,尋求消除它們的辦法。為了消除這些問題和障礙,我們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改變上,這是因為安拉說:「安拉必定不變更任何民眾的情況,直到他們變更自己的情況……」(《古蘭經》13:11)我們的自身是可以掌控的,我們能培養自身的忍耐性,而一般的看法是,人生來就有忍耐的特徵。

《布哈裡聖訓實錄》輯錄:「一個人來見先知,問他需要幹什麼樣的工作就能進入樂園。先知回答:『不要生氣。』」來見先知的這人容易生氣,所以先知告訴他,要改變容易動怒的性格。根據先知的觀點,改變自身與自身的性格是可以辦到的一件事。先知還說:「凡是有忍耐之心的人(有意願忍耐的),安拉會使他有忍耐的性格。」這段聖訓也記載于《布哈裡聖訓實錄》中。其意義是,雖然有人生來有忍耐的性格,但一般人也可以習得忍耐的品格。

有意思的是,西方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主張,人應該向他人傾訴以釋放胸中的怒氣,不要憋在心裡,否則,怒氣會傷及人體。在他們看來,釋放怒火是最好的辦法甚至是唯一的辦法。後來他們發現,如果人們一下子釋放出心中的怒火,大腦毛細血管會爆裂的,這是發怒導致的結果。現在他們認為釋放怒火是危險的,潛伏著影響人體健康的不利因素,現在他們又主張抑制怒火。

先知告訴我們,努力做個有忍耐性格的人,即使我們內心的怒火如翻滾的沸水,我們依然應該忍耐,不要發火。但不能為了欺騙而假裝忍耐、鎮定,以培養我們所謂的忍耐的品行。只有做到抑怒的表裡一致,我們表面的忍耐就成為我們內心忍耐的一部分,猶如聖訓中所提到的那樣,我們就能習得忍耐的品性。

以上方法中,論及培養忍耐品行的時候,我們要看看物質的因素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先知教育我們,如何看待物質的因素,他說:「你們不要看財富多、地位高於你們的人,而要看不如你們的人……」

無論你處在多麼糟糕的處境,這個世界上,還有一批境況遠遠不如你的人。這是我們對物質因素的一個總的看法。然而物質似乎迷惑了我們的眼睛,幾乎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於怎樣獲得物質享受上,好像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如果人們一定要這麼做,那麼他們至少不應該讓物質享受來影響他們內心的平和。

在處理物質的方面,我們不應該把目光集中在物質條件比我們好的人身上,否則的話,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永遠都不會滿足。先知說:「如果給人滿滿一山谷的金子,他還想要另一山谷的金子。」

有一句格言說:草的另一面總是更綠的。一個人擁有許多財富時,總想著擁有更多的財富。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追求財富,那麼,我們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我們應該把目光轉向不如我們的人身上。不論安拉賜予我們的財富是多是少,他已經滿足了我們的基本所需,我們要記住安拉的恩典和慈愛。

關於怎樣處理物質世界中所出現的事務,先知有一段聖訓,這段聖訓有助於我們把事關物質利益方面的事務置於一個適當的位置。國際上著名的史蒂芬·柯維所提出的「要事先辦」原則,就是這段聖訓最好的註腳。1400年前,先知為穆斯林制訂了此原則。先知說:「無論是誰,以今世為目標者,安拉使他的事務混亂,使他時時感到貧窮的威脅。不過,他從這個世界上只能得到安拉為他規定的財富……」

所以一個人追求的今世事務不可能同時彙聚到他那裡,他本人要到所有他需要去的地方。如果他以今世為追求的目標,他必須就像一隻被砍了頭的小雞,四處瘋跑。安拉使他時時感到貧窮,無論他賺到多少錢,他還是覺得不夠用。

股票市場泡沫破裂,投資者損失慘重,導致了一些人自殺。一個人有8百萬元,投資中損失了5百萬,還剩3百萬。可是這個投資者覺得一切結束了。他沒有看到生活中希望的所在,因為安拉讓他看到的只是貧窮。

伊斯蘭之光 編譯
楊興本教長 編審

語言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