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真言

所有的人都希望達到一種境界,心情舒暢,處之坦然,祥和如意,意境心恬,俗稱寧靜的心。都希望具有這種心恬;因為憂愁苦悶,憂心忡忡,忐忑不安,恐懼萬分等一些不利於心情穩定的因素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給自己的各項工作帶來了極不利的因素。那麼,怎麼才能有一顆寧靜的心呢?尤其是齋戒月剛過,天下穆斯林都熬夜不眠,晝夜勤力做善功,而這一切的善功是否被真主接受呢?還是?又或者?有著很多疑問。

一、求獲得一顆寧靜的心:正如穆聖(願主賜福安之)常做這樣的祈禱:「主啊!讓我們具有一顆寧靜的心吧。」試想!如果一個人被災難所困擾,身處在內心極不安的情況下,那麼,誰能給他降下安寧呢?誰能了解他的處境,顯然,只有真主了解他的處境。這種情景曾在穆斯林的身上常常體現。古蘭經這樣描述道:當信士見同盟軍的時候,他們說:「這是真主及其使者所應許我們的,真主及其使者說對了。」這件事只能使他們更加確信,更加順從。(古:33:22)。

先知穆罕默德(願主賜福安之)告訴我們:「人心處在普慈的主的二指之間,主可任意改變之。」使者在這段《聖訓》中使用了形像話的比喻來說明「憐憫」、「慈愛」只能來源於真主,只有他能保護人,給人於滿足,故在這段《聖訓》中使用了「普慈的主」一詞。這就說明寧靜的心通過今生及其中的一切享受:金錢、權勢、地位、名利等是不可能獲得的,因為這一切只能滿足身體物質方面的需求;對於內心的這種寧靜,這種精神的需求是不能夠給予滿足的,換言之,內心的寧靜和快樂只有宇宙間真正的主宰才能掌握,除真主外的任何人、物均無能為力。這就是以上聖訓的含義。既然真主可以賦予心靈慈愛和憐憫,當然也可以使其轉憂為樂,轉怒為喜,由絕望變希望;由拮据變富裕;由不安變為寧靜。故此,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他們信道,他們的心境因記憶真主而安靜,真的,一切心境因記憶真主而安靜。」(古:13:28)

此外對於自己人前人後所做的一切功修都會被展示出來,正如真主又說:我使每個人的行為附著在他的脖子上。在復活日,我要為每個人取出一個展開的本子,(說:)「你讀你的本子吧!今天,你已足為自己的清算人。」(古:17:13-14)故此無論今天你怎樣矇騙真主、人類,到那天都會揭曉。故此做任何功修都要腳踏實地,不求名利。

二、凡事以敬畏真主為基礎:體現的是一種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有所作為的價值追求。敬畏能夠促使人們對大能的真主產生敬畏,對自身的言行舉止進行道德自律。敬畏兩個字在《古蘭經》中出現過300多次,真主喜悅敬畏的人。而真主喜愛敬畏的人,因為他們既遵守了主命又盡了人道。
敬畏的另一方面是行為的敬畏,為真主而遠離罪惡,為懼怕真主而遠離一切大小罪惡,並遵從真主的命令,行為的敬畏要數恪守五項功課;念、禮、齋、課、朝,是伊斯蘭教的基礎主命功修。還有一種行為的敬畏是道德修養,穆斯林的文化修養與道德修養體現出對真主的敬畏與順從,同時也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提高自身的人品和素質。

虔誠敬畏真主是信仰的核心,行善則是穆斯林的道德核心。如《古蘭經》中教導我們:「在真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的人。」(49:13)「最好的歸宿是屬於敬畏者。」(7:128)
三、細水長流地去做善功:由阿依霞聖太傳輸:真主跟前最貴的善功則是少而長做的善功。又在古德西聖訓中真主說道:誰侵犯了我的好友(真主喜悅的僕人),我向他宣戰,無論我的僕人用我制定的功修來接近我的話,即又以做副功修來接近我直到我喜悅他…。
關鍵條件:行是行為,善是無私,行為的無私就是行善。行善的動機應是真誠的,行善的舉意應是虔誠的,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去行善,也不能謀圖回報而去行善。更何況行善不只是有錢,有權,有勢的人才可做到,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做的事情,行善事不一定是金錢,行善事也不分大小,幫助人是行善,一句良言也是行善,一個微笑也是行善,說幾句鼓勵人的話也是行善,也就是說一切有益於人的舉動,言辭都是行善。三國時期的劉備曾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做,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古蘭經》中教導我們:「誰敬畏而且堅忍(誰必受報酬),因為真主必不使行善者徒勞無酬。」(古:12:90)祈主憐憫,指引大家。阿敏!

馬超興 兄弟整理

語言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