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到底是樂觀還是太糊塗?非常有趣的每日頭條(平面媒體)2018年12月中的以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為標題中提到;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言下之意:還沒有好好活過,怎麼就去談論死亡那樣無聊的事?也就是說,人過早地談論死亡的事情不僅徒勞無益,而且並不討好。這句話,包含著我們中國人對生死問題的最普遍的看法。

在中國的民間,死亡這個話題被中國人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是一種「喪氣話」,一般中國人是很忌諱談論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而反觀西方文化的小學生課本,在介紹人生過程的基本概念中,死亡就被作為一個重要的人生「event」,列在課本中,與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等人生事件並列,一點不覺得「喪氣」,這是為什麼呢?

湯堯副教授的(死亡教育)文章中提到:生命的意義來自於我們的內在,而不是從外在空無之處所賦予的,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曾說:『我在,故我思』,生命的存在對一個人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應珍惜我們所存在的每一天,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有極限的,即上帝對人類最公平的兩件事是:一、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二、每個人都會死。因此美國著名的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開頭就說:『上帝造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所以人人終必死亡,逃不出死亡的關卡。

個體的發展是從成胎到死亡的歷程,但是這是人之初與人之終的生死兩極,任誰也無法超越這項真理,因此我們須去面對它,正視它。但一般傳統的中國人,大都避諱去談性與死亡這些議題,也因為如此我們對死亡似乎都一直存在的模糊的概念,這種模糊的概念也影響了我們對死亡的處理態度。然而我們避免去談,就會超脫死亡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故我們應該去面對它,為了也讓我們的下一代也正視它,我們應該以教育的觀點去談論它,讓這個神秘的議題生活化,揭開這項死亡的模糊面紗,故死亡教育的植根應從現在開始,然而生活在所謂Y或Z世紀的新新人類,快樂是他們現在所追求的目標,並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容忍挫折度也降低,故自殺的案件跳水、跳樓、上吊、割腕最近一直頻傳,這代表他們不知死亡為何物?不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只為獲得一時的解脫而投向它,這無異是對生命的不誠實,因為一個人只要第一次呼吸,他就回應了在他體內生活的意志,他不再問是否值得比起蠕蟲和鳥的生命,他將會盡力達成有意義的任何事(楊國樞,民69)。

對於媒體所闡述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解釋,如果從伊斯蘭的角度去探討,則會有另一種說法;其便是應瞭解人生,尋求生命的起源至關重要過先談論死亡。而要想知道生命的起源,就一定要先知道宇宙的起源。「工藝必有匠,大造必有主」,天地萬物不是自然而成,是造物主所創造。「你們的主確是真主,衪在六日內創造了天地」《古蘭經7:54》

生命的意義從伊斯蘭的角度審視則有很多,其中最為首要:人類應該崇拜真主並擔當其代理者,真主說:「我創造精靈和人類,只為要他們崇拜我。」《古51:56》真主創造人類的目的就是要人崇拜他。崇拜真主,包括很寬廣的涵義:信仰祂的存在、獨一永生不朽,順服祂的命令,遵守祂的法度,聽從先知的教誨,恪守教規;由家庭至社會中一切以真主喜悅的方式進行,用生命的每一秒每一步將伊斯蘭信仰、教義切實地實踐在人生中,都是屬於崇拜真主。除瞭解生命意義之外,更要去實踐,故此按照真主的教誨,先知的領導,乃便稱作實踐,否則只稱作知曉。

媒體:故此所以中國人認為,死亡這種話題不能由人(自我)來談,而只能由「身體」自己來談,即思維不能審視身體的有限性,而應該順從「身體」自然的生老病死,而不能僭越的去談論它。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死亡話題會使談論者(自我)感受到一種「消失的威脅」,產生一種恐懼感和無意義感,會導致一種發自內心的排斥。中國文化迴避死亡,這其實也就選擇了對人生的意義的迴避,對中國人產生一種「生命無限」的幻覺,從而對金錢和權力產生沉迷,放棄了對有限生命過程的體驗。有一句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評價十分到位:活著的時候,中國人渾渾噩噩的浪費生命,彷彿生命永遠不會結束;而當死亡來臨時,中國人又往往撕心裂肺到哭號,彷彿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樣的形容的確是過分!如今世人的貪念遠遠超越了此據點。但這說明瞭一點今世的誘惑容易使人沉迷忘本,值得所有人類反省!從伊斯蘭的觀點看今世,如真主說:「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只是遊戲、娛樂、點綴、矜誇,以財產和子孫相爭勝;譬如時雨使田苗滋長,農夫見了非常高興,及後,田苗枯槁,你看它變成黃色的,繼而零落。在後世有嚴厲的刑罰,也有從真主發出的赦宥和喜悅。今世生活,只是欺騙人的享受。」《古57:20》假若只人類對今世過度貪戀,對今生後世無一瞭解,更無準備,那麼人跟動物還有什麼區別?「他們只像牲畜一樣,他們甚至是更迷誤的。」《古25:44》「不通道的人們在今世的享受,是像牲畜一樣飲食,火獄是他們的歸宿。」《古47:12》每個人生都是一本新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如生命壽限福祿,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但其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我們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賞賜我們美好的﹝生活﹞,在後世也賞賜我們美好的﹝生活﹞,求你保護我們,免受火獄的懲罰。」《古2:201》只追求今世的人,在後世無份了。真主說:「誰欲得後世的收穫,我就加增誰的收穫;誰欲得今世的收穫,我就給誰一點今世的收穫;他在後世,沒有份兒。」《古42:20》望真主引領大家!

馬超興兄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