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真言

為此,伊斯蘭教對於生存於世的人,要使他們的生活,與持久的、更新的勞動緊密地聯繫起來,把這種不停頓的勞動持續到即使是生存的一切因素將被切斷的時刻。因為現世的生活,又是與另一種生活相結合的,在那種生活中,報酬是不會終止的。因此俗話曾說:「現世是後世的農場。」 人們在現世中所栽種的一切,必然要在後世享受到自己的收穫。所以「幼苗一株」即使使命垂危之時,也應該將它植下,它也有報酬可享。

這種意義,是來源於對真主和後世的真誠、純粹的信仰。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只是許多生活歷程的一部分,這些生活歷程從人們還在自己的母腹中就已經開始,所以死亡不意味著生活歷程的終止和結束;死亡只是將生活于報酬和永恆世界裡的另一個生活歷程的起點。

然而有的人卻迷誤了,「他們說:『只有我們今世的生活,我們絕不復活。』」(6:29)

他們用這樣的觀點,把賞善罰惡的法則一下註銷了,枉費了人世的價值,因為他們把人類和昆蟲之類看成一樣,一個昆蟲一旦被踐踏的時候,它的一切就結束了。

假使人類也是如此的,那末,善行義舉、利他主義、工作動機、勇於犧牲、寬容……這些美德及其意義,對於人類來說也就不存在了;人類的所有希望和感情,一定只會局限在一個狹隘的範圍內,即人人所想的,只是企圖搶奪個人享受,於是千方百計,不論合理與無理,只要力所能及,都據為己有,在他心目裡,社會簡直是一個以自私自利的、貪婪的、支離破碎的、瓦解著的。

只有當人們都相信:人生於世僅僅是一個過渡階段,並且相信,為了這樣,他的生命必須運用於除了自利以外,還應為社會、為人類造福,而且在後世將要發現自己生前的勞動報酬——有這樣的信念,人生才會善良,人道主義的關係才會加強。

也只有借此信念和作風,人類的心靈才臻于優美、善良;人類生存於世的目的才會井然有序,而在後世獲得相應報酬。

真主說:「凡說過『我們的主是安拉』,然後遵循正道者,眾天神將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恐懼,不要憂愁,你們應當為你們被預許的樂園而高興。在今世和後世,我們都是你們的保護者。你們在樂園裡將享受你們所愛好的一切。你們在樂園裡將享受你們所要求的一切。那是至仁至慈的主所賜的宴饗。」(41:30、31、32)

如果人們能夠對於上述那種面臨複生日,穆聖還勉勵種植樹苗的聖訓,平心靜氣、深思熟慮,然後把它的精神貫徹到整個生活領域裡,那末,在人們的許多生活作風、精神境界、道德觀念諸方面,五彩繽紛的革新美景,將會在我們的眼前層出不窮地展現。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一下吧:

一個老是怕勞動、回避工作的職員,經過一年半載,沒有任何遷善表現,我們便認為他意志鬆懈,工作熱情喪失。因為他不想盡義務,也不思考新計畫,以改進工作,提高業務和生產水準。在他思想裡是希望把職責讓給後繼者來承擔。這個職員如果能夠思考、領會上述那段聖訓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及其積極精神,那末,他一定會振作起來,把工作堅持到自己職責的最後一刻,出色地完成人生的使命。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眾所公認的事實存在著。那個對工作的信心已經受到沮喪、熱情已經消失的職員,他那竭力回避勞動的消極情緒,會使他用最壞的方式來反映他本人對生活的厭惡,因而只要他一旦丟棄工作,他將會發現自己與生存脫離,那末,任何努力和目的是不會把他再拉回到生活裡來的。因此,對他來說,是日夜難熬,歲月沉重,把自己有生之年放在疾病或遊手好閒的壓力下,消磨完畢。

如果這位職員,能以開闊的精神,革新的決心,並對未來懷有無限的希望來完成自己的職責,那末,他必定會有充沛的力量,而且能在利己益群,造福於社會的其他不論大小、巨細的工作方面再接再厲。

上述那段聖訓,還指示著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在思想與實踐方面,要把今生與後世緊密聯繫起來,不能在「今生的工作」與「後世的工作」這概念之間分離,這是一條相連的途徑,前者是起點,後者是終點。所以真主說「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記你在今世的分享。」(28:77)又說:「你說:『真主為他的臣民而創造的服飾和佳美的食物,誰能禁止他們去享受呢?』你說:『那些物品為信道者在今世所共有,在復活日所獨享的。』」(7:32)

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們所從事的無論哪一種工作,都能與真主相通,為主道奮鬥,闡揚真理;要追求後世,就該建設今生;為了維護個人與集體的尊嚴和生命財產的安全,就要保衛祖國的領土不受侵犯,有時要為這些事業做出犧牲。因為在這個現世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在那裡有優美的報酬和永恆的生存。

馬恩信 編譯
楊興本教長 編審

語言切換